服务热线:18652225078 0516-83055196

创新多,科技支撑更有力(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

发布者: 超级管理员 来源: http://finance.people.com.cn/n 发布时间: 2022-02-19 已访问: 194 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嘱托,潜心科研,各项创新工作扎实推进,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科技供给为经济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提供有力支撑。

  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测试大厅,科研人员加班加点、争分夺秒,只为两个实验舱能早日升空,将更多科学实验送入“天宫”。

  在湖北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余宇教授团队承担的一个重要项目正处在攻坚关键期,他一直“泡”在实验室,希望能获取足够的实验数据。

  在四川锦屏,2400米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暗物质探测团队成员们坚守岗位,一步步缩小暗物质可能的藏身范围。

  …………

  科研人员创新的脚步未曾停歇。

  基础研究稳步推进,创新基石更厚实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恢复到疫情前两位数的增长水平,实现良好开局。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厚积薄发的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近年来,我国持续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科技体系化建设加快推进,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继落地,基础研究正在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源头支撑。

  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加速强化——

  “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2021年中央财政本级预算中基础研究支出比上年增长10.6%,有力支撑基础研究的开展。”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张启龙说。

  从高端出思路。一边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一边加速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面向中长期,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系统性布局,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引领发展。

  目前,我国正持续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领域项目部署,强化对干细胞、合成生物学、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等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倾斜支持,全面开展重大专项任务攻坚冲刺。

  科技创新体系化建设加快推进——

  广东江门,打石山地下700米的深处,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站进入建设关键阶段。在现场安装负责人的指挥下,探测器设备安装工作井然有序。

  中微子研究的科学意义重大,国际竞争激烈。为争取早日完成探测器安装,江门中微子实验团队及参加单位工程人员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争分夺秒,进行不锈钢网壳主结构支撑柱的吊装工作,目前已完成六榀支撑柱的吊装入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年,我国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聚焦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为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重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

  新年伊始,我国量子科技领域就传来好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实现833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将安全传输距离世界纪录提升了200余公里。

  与此同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红外探测领域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基于硒镓钡晶体的3—8微米中红外高灵敏探测。该技术将为我国在生物、医疗、化工等领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探测工具。

  原始创新正当时。当前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基础研究既要鼓励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凝练科学问题。”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表示,未来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瓶颈,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

  技术创新势头足,动能转换增优势

  前不久,冬奥版复兴号内实现5G全覆盖,高铁、5G在智能京张高铁上成功“牵手”;今年1月,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铬液流电池堆量产线投产,为电力行业大规模、长时间储能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趋明显。突破一项重大新技术,能创造一个细分产业,盘活一个大行业,激发大量投资和消费需求。

  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新产业、新业态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4.9%和33.3%;截至2021年底,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79.2万件,较“十三五”期末增加了11.4万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等目标,正在加速落地。

  新技术、新产品促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开机!”一声令下,操作人员按下按钮,井下皮带运输机、破碎机、转载机、刮板运输机、采煤机一次启动运转,“全自动”采煤机就将割出的第一刀“乌金”传送到地面。“一键启动、鼠标采煤”的智能化生产模式,日前在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白音华煤矿成功启用。

  2021年前11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5%。2021全年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7万亿元,同比增长27.8%;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达到142.5万个,创新案例超过1万个;2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已在采矿、电力、钢铁等22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深度应用,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集群形成新优势,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我们有自己的雪蜡车了!”在北京冬奥赛场,世界上单层展开面积最大、集成功能最全的雪蜡车为国内外冰雪运动员服务。这辆雪蜡车动力系统的主要部分,来自山东潍坊高新区。未来5年内,这里将力争形成产值突破1700亿元的动力装备产业集群。

  近年来,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2021年,北京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4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上海建立,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

  放眼神州大地,“中国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硬核技术加快发展,锻长板、补短板,从技术到产业,创新按下快进键,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创新动力更强劲

  去年,武汉市针对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向外公布了首批“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涉及光通信、集成电路、光电子等领域。今年1月,牵头揭榜单位的5个科技重大专项技术的攻关均已立项,并获得1.29亿元资金支持。

  改革激发创新活力。针对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堵点,我国持续深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潜能和创新活力。一项项扎实落地的新政策,正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

  探索科研组织新模式,“揭榜挂帅”不问出身——

  英雄不问出处,创新莫分出身。“十四五”开局以来,我国锐意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新举措,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江西向全国公开张榜,发布的30项榜单总金额超4.1亿元;安徽发布的9个攻坚项目,吸引了10个省份30多家单位参加联合科技攻关。

  产学研加强对接,成果转化更顺畅——

  “有了产学研医各界力量的支撑,我们更有底气,创新干劲更足了!”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影集团)董事长张强说。

  今年1月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联影集团签署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大型医院的影像设备基本靠进口。而今,得益于产学研融合机制,联影集团携手科研院所、医院等携手攻关,不仅打破了进口依赖,还创下了世界首台全身5.0T磁共振等多个全球第一。

  近年来,我国积极畅通产学研融合通道,加强技术源头与市场对接,科技成果正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新型研发机构壮大,服务产业更灵活——

  在新近揭晓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之江实验室领衔的联合科研团队凭“打破‘量子霸权’的超算应用摘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榜上有名。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既有高校院所吸引人才、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研发的优势,又有面向产业需求、灵活布局项目的管理机制,成立4年来,集聚了2500多名科研人员,布局了约60个自主前沿科研项目,承担了5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由于贴近市场需求,新型研发机构的许多成果能成功转化,支撑了产业发展。在北京,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研发出开源、自主可控的“新型区块链底层平台技术”;在江苏,紫金山实验室发布了6G创新成果,通信速率较5G提升10至20倍……伴随着一系列支持政策出台,一批面向市场、服务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加速落地,成为推动创新的生力军。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在各项政策红利的激励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正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大步、创佳绩。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19日 01 版)